2018俄罗斯世界杯德国战绩(2018年世界杯俄罗斯对德国)

2024-03-27 09:47:24 59 0

二战德军王牌坦克手魏特曼一共击毁了多少敌军坦克?

米切尔﹒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击毁138辆坦克,132门火炮。因波卡基村的战斗,阻止了英军对德军侧翼的包抄,被授予佩剑橡叶铁十字勋章,一时名气大噪。

魏特曼1914年4月22日出生于上普法兹(UpperPfalz)拜尔恩格里斯(Beilngries)附近的福格索

1934年 2月1日到8月1日间,服役于“德国劳动军”(German Labour Corps,NC组织)﹔1934年12月30日到1936年9月30日间,在第19步兵团第10连服役﹔1937年4月5日加入武装***卫军,并接受驾驶员培训,波兰战役中晋升为中士,指挥1辆8轮装甲车(Sd.Kfz.231)﹔1940年2月被调往***卫军“阿道夫﹒希特勒”旅突击炮营,指挥6辆III号突击炮,后调往希腊,但未参加战斗﹔1941年7月1日赴东线参加了南线对苏作战。

8月,在乌曼会战的一次战斗中,魏特曼指挥III号突击炮A型在28分钟内击毁了7辆T -26

后又在罗斯托夫(Rostov)一次击毁6辆坦克,遂于9月8日晋升为上士﹔后在顿河防御战中,魏特曼受重伤,伤愈后进入巴德﹒特尔茨(Bad Tolz)军官学校进修,毕业后进入武装***卫军的坦克替补营﹔1942年8月,“阿道夫﹒希特勒”旅扩编为武装***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师,并成立了装备 “虎”I坦克的第13连,魏特曼则于1942年12月在法林博斯特尔(Fallingbostel)加入该师,同月21日晋升为少尉,成为第13连第3排指挥官,1943年1月回到东线。

1943年7月5日,魏特曼指挥“虎”I在南线参加库尔斯克战役。

第一天魏特曼击毁二辆突击炮和13辆T-34﹔7、8两日击毁2辆T-34、2辆SU-122和3辆T-60﹔12日,击毁8辆坦克,3门火炮。至17日行动结束时,共击毁30辆坦克和28门火炮。

1943 年8月,随部队到意大利执行收缴意军装备的任务,至10月,武装***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师改名为武装***卫军第1装甲师(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1943年12月,该师回到基辅,到次年2月,魏特曼战绩总数达到88辆坦克,晋升为中尉。

1944年2月底,该师前往比利时的蒙斯(Mons)休整,并以第13连为主力,组建了新的武装***卫军第101重坦克营。至4月,魏特曼成为该营第2连的指挥官。5月,第101重坦克营到达诺曼底,在此换装了新出厂的后期型“虎”I。

1944 年6~12日,第101营前往战场的路途中,魏特曼的第二连因空袭***失了6辆“虎”I。

6月13日在卡昂西南方,瑟勒河以南蒂伊地区(Tilly-sur -Senlles)的波卡基村地阻止了英军包抄德军的企图,击毁25辆坦克和28辆装甲车,一度挽救德军战线,并被晋升为上尉。

魏特曼回到柏林受勋,并有可能成为坦克培训学校的教官,但被其放弃。7月6日返回法国前线。

8月初,德军试图夺回卡昂,第101营部署在法莱斯的辛西亚克斯(Cintheaux)。8月8日中午12时,魏特曼借用营长海因茨﹒冯﹒韦斯特哈根(Heinz von Westernhagen)的007号“虎”I坦克,并带领2辆僚车越过前哨阵地,企图在卡昂至辛西亚克斯公路之间的高米斯尼(Gaumesnil)地段伏击英军。12时55分,在魏特曼小队后方1000米处的213号“虎”I车长海因林格突然报告:魏特曼在一座山坡前与盟军交火后,失去联络。

魏特曼车组的尸体被草草掩埋在其座车残骸附近,没有留下任何标记

1983年3月,在法国13号国道的施工中发现5具尸骨,通过牙齿记录和驾驶员海因里克﹒ 雷墨斯(Heinrich Reimers)的身份识别牌才知道这里沉睡着30多年前的大王牌。随即残骸被移到诺曼底的伊斯尼南郊(Isigny-sur-Mer)和拜尤克斯(Bayeux)之间的德国军人公墓(De LaCambe)。

据原101营的老兵回忆:魏特曼似乎有第六感,在战斗中能快速找到敌人坦克的位置。这话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当德军大势已去的时候,“第六感”也救不了魏特曼。

二战中,德国在莫斯科战役败北后还有打败苏联的实力和可能吗?

答:莫斯科战役的败北,实际上标志着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已经彻底破产。当战争形态由德国擅长和熟悉的闪电战转为他们不擅长的总体战和消耗战时,意味着他们已经失去了打败苏联的最好机会。此时,在人口资源、动员能力、工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均处于下风的德国已经不具备击败苏联的实力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巴巴罗萨计划和莫斯科战役两方面进行分析。

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

从巴巴罗萨计划的内容来看,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显然充分借鉴了此前德军在西欧战役和波兰战役中的实战经验。他们希望能再现“闪电战”的辉煌,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击垮苏联、征服广大的东欧地区。然而,他们却过于乐观地高估了德军的战斗力,对苏联的战略纵深、战争潜力和抵抗决心都进行了错误估计——最明显的例子是,战前德军总参谋部估计苏军只有200个师的兵力,但截止到莫斯科战役时,苏军实际上动员了360个师的兵力。由于决策失误,导致巴巴罗萨计划从设立之初就埋下巨大隐患:决策者并未充分考虑战争形态转变的可能性,对战争转入消耗战、总体战的情况准备不足,这个重大的战略错误也导致了德军后来的失败。

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集中了德国陆军主力和仆从国精锐力量,组成北方集团军群(攻占列宁格勒和俄罗斯北部)、中央集团军群(攻占苏联中部和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乌克兰和高加索),从3个方向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起进攻,开始正式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应该说,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进展是符合预期的,赢得了斯摩棱斯克会战、基辅会战等重要战役的辉煌胜利,在短时间内消灭了大量苏军的有生力量,牢牢把握了战争主动权。到9月份时,战局已经对德军极为有利,德军最高统帅部甚至认为战争有望在6周之内结束。在1941年战争中,苏军的***失就已高达430万、其中阵亡者近300万。德军的***失较小,但也付出了80余万人的伤亡。相较而言,德军闪电战所倚仗的装甲部队***失比例更高,导致德军的推进速度被迫减缓;此时苏联的战争机器则开始运作,***失的兵力和装备能够得到迅速补充,虽然苏军在交战初期发起的多次攻势均遭失败,但这些战役在客观上起到了拖延时间、减缓德军进攻速度的效果。

赢得基辅会战之后,莫斯科便成为德军的下一个目标。1941年9月30日,德军正式发起“台风行动”,希望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莫斯科。德军虽然突破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防线,俘虏了50余万苏军,但德军的进攻在莫斯科前的第二道防线——莫扎伊斯克防线处被苏联军队阻挡下来。随后一个月时间内,***劣的天气导致道路泥泞、致使德军寸步难行,导致状况已经不甚乐观的德军补给线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等到11月初冬季来临、地面结冰之后,德军的攻势虽然得以恢复,但缺少冬季装备的状况导致他们出现了大规模的冻伤减员,一些武器装备甚至无法正常使用。虽然***劣天气和较差的道路状况同样影响了苏军的作战行动,但本国作战的苏军有着更为充分的准备,他们的防御力量增强至100万人以上,苏军补充兵力和装备的速度则胜于德军,远东的生力军也已向西部进发。总之,在己方后勤难以为继、对方部队不断补充的情况下,德军的进攻在12月初时就已经被全面遏止了。虽然德军装甲部队一度在11月30日时推进至距克里姆林宫仅20公里处,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更进一步了。

莫斯科战役及其影响

截至1941年12月时,苏联通过付出惨重伤亡,成功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将战争拖入了持久战。此时在莫斯科的防御力量也已胜于发起攻势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苏军在1941年12月5日发起冬季攻势。这场持续1个月的反攻至1942年1月7日结束、迫使德军从莫斯科后退了100-250公里。这次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苏军的士气、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无法通过快速打击征服苏联,德国已被迫转入消耗战中,意味着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对苏军而言,冬季攻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严重破坏了德军的战线。虽然苏军对德军主要防御据点的进攻都被挫败,但仍然得以成功渗透入连结据点的交通线中,这导致德军只能围绕孤立的据点作战、而非依托完整的战线展开进攻。后勤系统也为了支援这些孤立据点而压力大增,限制了德军集结大规模兵力发起进攻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被击败,但他们的***失并不算大、在交换比上仍有明显优势。据统计,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伤亡30万余人,同期苏军的总伤亡则高达150万余人。经过莫斯科战役的挫折,德军统帅部盲目自信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开始抽调更多的西线部队和仆从国军队支援东线战斗,德军的战术和军事素质优势也仍然存在。因此,当冬季结束后,德军仍然能在1942年春季和夏季的攻势中赢得胜利并给苏军造成了惨重***失(如勒热夫战役和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但是,这些胜利并不能掩盖此时德国已无力击败苏联的事实。莫斯科战役后,双方的实力对比状况已经和战前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苏联方面。至1942年时,苏联已经完全转入总体战模式、充分调动了本国的所有资源,在军火产量、人口和军队数量上都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军队素质方面,通过半年多的战争,苏军指挥官对德军闪电战的适应能力逐渐提升,也培养出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苏军相对于德军的素质和战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导致闪电战对苏联的打击威力有所下降;另外,***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对苏军的后续胜利有着直接影响,进一步扩大了苏联对德国的实力优势。从1942年12月11日***对德国宣战之后,苏德战争已经转变为德国vs苏联+***的形态,在美苏两国压倒性的实力优势面前,德军除非无限重生+怒开外挂,否则绝无获胜可能。

德军方面。从1942年的后续战争进程来看,德军已经没有发起全面进攻的能力,只能维持单一方向主攻。从1942年起,希特勒眼见中路和北路攻势都陷于停滞,只得在中路和北部改为守势,转而将主攻方向改为南线,但南线的攻势也由于实力不足难以全面深入;另外,此前的战斗减员未能及时补充(没有将新生力量直接投入前线、而是组建了大量缩编的师,错误地分散了兵力)。由于未能提供充足的支援、加之军队素质下降,德军也已经很难进行1941年基辅战役那样的大规模包围战,导致德军的战斗效果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导致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失败的老问题——战线过长、后勤无力、计划混乱等不足均未得到解决,德国也并未像苏联一样及时转入总体战模式、对国内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既然德军在占尽先机的情况下都无法在短期内彻底征服苏联,那么到了1942年莫斯科战役失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就更加没有击败苏联的实力和机会了。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真的是被严寒击垮的吗?当时到底有多冷?

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纳粹德国当时是想利用他们善用的闪电战在十月发起进攻,并在冬天来临之前结束战斗!莫斯科的积雪期大约是11月初到4月初,留给德军闪电战的时间很短,而以德军以往的胜利经验,一个月足够打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战役开始之前,希特勒本是想打一个战役就结束战争,然后只留60个师,其余部队全部撤回德国。所以他并不担心部队过冬的问题,甚至对于希特勒来说,跟他谈起部队过冬的问题甚至都算是在影响士气。的确,在一路横扫的德军看来,乘着胜利的光芒,的确不用担心冷不冷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10月6日,莫斯科降下了第一场雪,比以往差不多提前了一个月。虽然仅仅提前了一个月,但这一个月对于毫无准备的德军来说却是致命的。气温骤降到了零下40多度,南方集团军群的补给品供应中断,部队难以前进。在德军的运载卡车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可以正常使用,运力出现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德军的战斗力量也遭受了重大***失。坦克身陷冻土无法启动;冲锋枪,步枪连枪栓都拉不开;甚至连望远镜都出现了模糊不清的情况。此时的德军,空有重兵,却基本没有了战斗力。

然而对于苏联而言,莫斯科战役本是破釜沉舟的一战。在战争开始的前期苏联就***失了两万多门火炮,飞机约1.3万架,坦克1.7万辆。由于此前的大量***失,苏联最后能够保卫莫斯科的军队只有60多万,而装备也远不及德军。而德军集结了三大集团军群180万人,1800多辆坦克。没有人认为苏联守得住,即使是斯大林红场阅兵,也弥补不了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但苏联这一北境之王在本土似乎有主场优势,依靠极度的严寒对德军的杀伤,苏军最后守住了莫斯科,获得了反攻的机会。

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们先看看莫斯科会战。

莫斯科会战中,苏军总兵力并不是110万,而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为125万。

在当时的情况下,125万苏军确实难以抵挡180万苏军。

所以,在初期的维亚济马及布良斯克口袋中,苏军又被重创,仅仅被俘的就有50万人,伤亡惨重。

然而,苏军迅速调整了战略,采用了纵深防御,层层防御的战略。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胜以后,再向前推进就是苏军强大的莫斯科纵深防线,纵深高达300多公里。

苏联为了修建这条方向,征召了大量普通老百姓,包括妇女和老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修建。

因为苏军发现德军即便厉害,但在强攻苏联固定阵地时,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德军在攻打莫斯科纵深阵地时,由于对方防御过于严密,加上没有什么活动空间,无法执行装甲部队两翼合围的歼灭战术。

双方开始一个缓慢强攻,一个就地死守。

然而德军却有两个巨大的问题。

第一,德军表面上虽有180万,其中几十万人是仆从国军队,战斗力有限。

而德军由于一连串的作战,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用光了预备队,现在兵力打一个少一个。

而苏军则还有大量的援军,从东部源源不断地赶到。

本来苏军只有125万,但到莫斯科战役结束时,已经猛增到270万,德军则锐减到100万,双方兵力存在两倍多的差距。

而且,苏军援军还在不断赶来,似乎用之不竭。在最后的反攻阶段,驻守西伯利亚的苏军仍然有30万赶来增援,德军则没有一兵一卒可以增援。

第二,***劣天气的影响。

德军开始进攻没多久,莫斯科附近就开始有大雪和大雨天气。

公路变成了泥沼或者不规则的积雪冻土,野外气温降到零下20度以下。

而德军并没有在如此低温环境下作战经验,顿时出现大量冻伤冻死,武器装备因天气出现大量***失,更重要的是补给线几乎瘫痪,一些德军士兵经常几天吃不上热饭。

德军计算,***劣天气造成的***失,同和苏军激战的战斗***失差不多。

虽然德军开始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却没有想到会如此严重。

在10月,德军就已经精疲力尽,只有33%的摩托车仍然可被正常使用,步兵师只有33%或50%的兵力,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妨碍运送保暖衣服及其它冬季装备到前线。

虽然德军一度攻打到莫斯科近郊,却仅此而已了。

到12月初,德军被迫停止攻势的时候,仅仅冻伤无法作战的士兵,就有13万人以上。

每上一发炮弹均需将上面的防冻剂除去,以及车辆在使用前先要热车数个小时。

由此,德军攻势被迫停止。斯大林却趁机反击,以58个师的预备队为反攻主力。

德军措手不及,被迫向后撤退了100到200公里,由此莫斯科战役以德军暂时失败告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在苏联养病,曾经参加过苏军高级将领会议,斯大林本人也参加。

当时***赞成朱可夫等人的莫斯科会战防御策略,认为无论如何艰苦,都要利用主力部队防御阵地,但不能死守,需要有计划的步步后撤,防止被德军合围。

同时,战况无论如何凶险,苏军必须保持一支数量庞大,有反攻能力的战略预备队,不能用于防御作战。等到德军因战力枯竭停止进攻时,苏军立即反攻,才能将德军彻底击败。

如果没有这些反攻部队,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就可以继续攻击,莫斯科还是很危险的。

斯大林认可了***的说法,对他颇为赞赏,认为他是军事天才。

至于柏林战役,就完全不同了。

波兰战役的苏军有250万,全部是野战军主力部队。

相反,德军虽有100万,但至少三分之一是胡乱拼凑起来的部队。

这些部队多是德国防空部队(高炮部队),后勤人员,甚至希勒特青年团和超龄老兵临时征召入伍。一些士兵还不到17岁,一些则已经超过45岁,完全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双方武器装备也差距巨大,苏军有6000多辆坦克自行火炮,德军仅有1000多辆。

更重要的是,柏林战役的德军没有补给,武器弹药只能坚持15天左右,甚至连粮食供应也断绝,只能有限提供给军人,无法管老百姓的死活,因为没有粮食。

所以,苏军其实兵力和火力都有四五倍的优势,此战是志在必得。

而德军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了20天之久,造成苏军高达30多万的伤亡。

柏林的激战中,很多德军死守每一个阵地,直到全部被打死。

二战中,德国是被谁打败的?

二战中,德国是被谁打败的,是***,还是苏联呢?

这个提问,让人无法回答。

二战中,穷凶极***的希特勒德国,以一国之力向周边的***开展了大规模的战争,而且,战争之残酷,为人类历史少有的。

首先,希特勒德国的军队,以其强悍之势,将法国打败,将***打残,这***虽然伤了元气,但未伤及五***六腑,依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与法西斯德国苦苦的鏖战。

至于欧洲其他***,大多数的早已被德国拿下,这希特勒认为***已没了还手之力以后,便掉过头来,与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德国法西斯虽然在战争初始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他却惹了众怒,一时间掀起了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浪潮,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在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立即投入战争,在欧洲战场与被打残了的英法联军一起向德国开战,而他又投入大量的兵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帝国主义展开你死我活的战斗,乱套了,整个地球打乱套了,这亚洲战场,我们且先不说,主要说说,欧洲战场上的德国法西斯,究竟是***人打败的呢?还是苏联人打败的?

这苏联军队从一开始,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被德国军队打的元气大伤,借天时,缓过神来,立即反扑过去,以摧枯拉朽之势,一直打到德国的首都柏林。

这就是苏联的东线战场。

在西线战场,百万美英大军成功的登陆了诺曼底好海岸,开辟了西线战场,在西欧南欧,横扫德军势力,并打进了德国本土。

法西斯德国,在苏美英军队两面夹击下,彻底失败。

法西斯德国,这个人类的***魔,终于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联盟的打击下,彻底灭亡。

但是,苏联人民,为了打败德国法西斯却付出了2000多万军人的生命,在生命与财产的***失方面,远远的高于美英法,也就是付出的代价,远远的高于美英法。

但是像题主所说,这德国是被苏联打败的,还是被***打败的呢?

实际上德国法西斯,是被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败的。

苏联人民付出的力量是最大的。

现在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二战后至今,德国军队还没有经历过一场实战,所以不好评估其真实的战斗力。

从武器装备来说,德国国防军的水平应该不低,这得益于德国制造和精致的精神。因此,德国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在欧洲各国中应该是排得上号的,而且常规武器也是销往世界各地的好货。

不过,如今的德军人员素质肯定不那么行,毕竟二战结束后德国军事受国际社会制约,军人在统一前后德国都不太好,所以,真正的精英人材完全不愿意呆在部队或者到部队去服役。既然没有精英人材,那么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者,如今的德国军队鲜有走出国门的。我在阿富汗北部省份遇到过执行多国部队任务的德国军队。那是二战后德军首度部署到海外。然而,根据我从美军和当地阿军嘴里得知,驻阿德军基本是呆在兵营内,甚至连离开营地的巡逻任务都极少。在前往北部省份的路上曾与一队德军不期而遇,但令人惊讶的是,阿富汗国防军负责前后两头护卫,德军缩在队伍中间,与驻阿美军打前阵与收尾完全不同。而且驻阿德军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军事行动。一度还曝出驻阿德军与塔利班或者当地反***武装达成协议,交钱给他们以保防区平安的丑闻(不过,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军队和法国军队也向塔利班交保护费,以免双方过多交战!)

既然本国仍有大量的***驻军,况且都是北约的重要成员国,现在的德国政客们也乐于省一笔军费,所以德国军队现在战斗力不强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二战德国打下了多少苏联领土?

二战德国打下了多少苏联领土?

答案是一百五十万平方千米,二战,德国进攻苏联打的是闪击战,打的是偷袭,毫不知情的苏联士兵伤亡迅速提高,随即丢失了许多军事装备和***领土,德国进攻达到巅峰的时候,总共侵占了苏联国土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千里

41年7月,德军离莫斯科380公里,此时分兵攻打乌克兰到底是对是错?

当中央集团军群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德军已经走完了从国境线到莫斯科距离的三分之二,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却突然停下了脚步。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德军并未再向莫斯科前进一步。不仅如此,中央集团军群的两大先锋主力竟同时南下和北上,一时间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压力骤减。在刚刚结束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原本在莫斯科方向上遭到了重创,而德军的这一举动自然给了苏联人喘息的机会,于是苏联抓住机会在莫斯科周围布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

毫无疑问,德军分兵攻打乌克兰给了苏联人整备莫斯科防线的时机,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台风行动”的执行。德军解决完基辅的苏军时已经到了九月下旬,而德军再度恢复中央防线的攻势都快进入了秋季,于是对德军而言接下来的行动无异于是在同时间赛跑。可惜老天不作美,连日的秋雨让道路变得越发泥泞,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也随之变得困难重重,最终德军不得不停下脚步,等霜冻到来后再继续前进。接下来的情况想必大家都清楚,德军最终在莫斯科城下尝到了开战以来的首次失败。从这最终的结果来看,南下乌克兰的确不是一个良策,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南下就是错误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1941年的7月,来看一看希特勒同国防军高层之间因下一步进攻方向引发的争论。当古德里安拿下斯摩棱斯克后,几乎所有的国防军将领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冲向莫斯科,但希特勒却犹豫了起来。按照他的战争经济学理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乌克兰才应该是德军的下一个目标,而且他还有着另一个合理的理由——消灭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威胁。希特勒的想法遭到了德军将领们的反对,但是这些反对的声音却并没能改变希特勒的决定。事实上,无论是哪一方的理由都存在着合理性,但双方的观点却也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

从军事角度而言,基辅战役和莫斯科战役都属于战役的范畴,而战争胜利与否却取决于战略上的胜负,所以想毕其功于一役无异于痴人说梦。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战略部署,德军应通过大量歼灭苏军力量来***迫斯大林“和谈”,进而赢得此次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实际走向却严重偏离了德军的预期,尽管他们歼灭了数百万苏军,但苏联的实力仍在,***迫苏联和谈的美梦也就此破碎。换句话说,德国人挑起了战争,现在却没办法“收场”,那么胜利也就无从谈起。显而易见,德军的问题出在战略层面而非战役层面。

基辅一战德军赢得的确漂亮,但是即便希特勒已经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资源,可他还是没有解决战略上的问题。那么德军拿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就一定会屈服么?显然不会!苏联人的抵抗仍会继续,所以如何结束战争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即便德国人占领了莫斯科,他们就一定能守得住么?毕竟苏联还有数百万兵力,而德军自身又存在着补给困难的问题,因此谁也不敢保证德军一定可以挺过苏联人的冬季反攻。总而言之,战略出了问题,哪怕战役层的计划再完美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