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日本12强赛直播

2023-11-25 09:45:02 59 0

1945年初的德国和1937年的中华民国相比,谁更强一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可见简单的进行一个对比。

1942年2月,德国军备弹药部托特部长因飞机失事而去世,他的意外离世把军备弹药部长这个“肥缺”空了出来,而当有资格竞争这一职位的纳粹党高层还没有准备好竞争这个职位的时候,希特勒却火速任命了他的好友,斯佩尔出任该职位。

斯佩尔是一个天才组织大师。

斯佩尔后来不无得意地指出:尽管空袭不断,工业生产的上升势头依然保持到1944年秋季。这一年,新生产的武器足够装备200万人,包括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德国经济研究所算出的数字更高:仅1944年生产的军火,就可以装备225个步兵师和45个装甲师。

大家知道,1937年中华民国武器产量是什么?

重武器基本是0,轻武器来说也是很少。

其实我们也不要盯着1937年,按照整个8年抗战来说。

重庆第21工厂研制的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兵工界,在中国抗日将士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整个抗战期间,第21工厂为前线抗日将士提供各种型号的机枪27900余挺、迫击炮9960门、步枪293300余支,还有其他10余种轻武器和大批弹药,武器产量达全国轻武器的一半左右。

大家注意,这个轻武器产量占全国一半的21工厂,8年生产30万支步枪、9000门迫击炮、2万多挺轻机枪。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且不谈纳粹在1944年生产了270个师的重武器。就算最基本的毛瑟98k步枪,也是30年代开始生产,到1945年停产,生产时间同21工厂差不多。

然而,德国一共生产了1200万支毛瑟98k步枪,是21工厂的40倍!是全国中步枪生产总数的20倍!!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

德国军工拔根毛,也比中华民国军工的腰还粗。

日本有哪些中国姓氏?一些中国姓氏是不是传到日本的?

日本除了你说的“姬”、“孙”这些姓氏以外,还有许多类似于中国的姓氏,在日本这些姓氏被称为“支那系姓氏”,但是确确实实分布在日本各个地方的。

上图是日本全国分布的有关中国姓氏的地点统计,可以看到东京、神奈川以及大阪、兵库等地较多。

因为姓氏非常的多,所以通过一篇文章无法说全,我就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日本有一本辞典,名为《日本姓氏语源辞典》,为宫本洋一所著,下面所举之例子,多数参考此辞典内容。

东京都

东京有104个中国系姓氏,如下图:

其实其中不少中国姓氏并非是古代传到日本的,而是近代中国人到日本以后,归化到日本的中国人起的姓氏。在该辞典中,归结为支那系姓氏。比如其中的“宫本”,原本宫本是日本传统的姓氏,根据1976年7月12日的归化记录,是一位姓吕的中国人自称的名字。再比如,题主提到的姬姓,根据记录分布在东京都和兵库县,但是并没有记载该姓氏的来源。

大阪府

上图是大阪府的中国系姓氏,其实大家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刘王”之类的姓氏的存在。这个现象其实很好理解,比如移居到日本的中国人,父亲姓刘,母亲姓王,孩子如果加入日本国籍的话,就是刘王。就类似于张本智和一样,其姓氏就是父母姓氏的结合。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

部分文章介绍:

《德国老板:加班?不可能!1年至少休息150天》

《在日本生孩子的中国妈妈讲述:日本的好与坏!》

《这些日本人在中国赌上“前程”:辞去工作,到深圳创业!》

抗战时期间中国重火力奇缺,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

国共两军其实都有大规模的仿制日军的掷弹筒,极大的弥补了我军在重火力上的不足;

其实,掷弹筒的优点还是很多的。首先,它整体重量很轻,组装容易,便于单兵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其次,造价低廉,容易生产,并且拥有不错的威力。因此抗战期间,我军也都大量仿制掷弹筒。

国军方面,早在1934年便开始大量仿制日军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全面抗战以后,国军军工厂又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础上,仿制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这款掷弹筒射程超过200米,这比原来日军的大正十年式要远得多。据统计,全面抗战的八年时间里,国军军工厂共计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以及多达150万枚的榴弹。

八路军方面,也在1941年成功仿制出首款自己的掷弹筒,称之为五零小炮,首批一共40门。

虽然国共两军都有仿制掷弹筒,但其性能显然比不上日军的新型掷弹筒。全面抗战时期,日军早已换装了更为先进的八九式掷弹筒。这款新的掷弹筒虽然口径不变,还是50mm,但其最大射程却达到700米,有效射程也有500,整整是我军仿制的掷弹筒射程的两倍。

掷弹筒的操作是门技术活,因此日军运用起来,所产生的杀伤力比我军更大;

或许很多人看到掷弹筒组装简单,操作简便,都认为很容易运用,其实不然。实际上,掷弹筒的操作对单兵的作战素养要求是很高的。因为,掷弹筒基本上都没有配置相应的炮架和观瞄设备。所以,在精确度上必须强调炮手的目力观测能力。

而日军单兵的作战素养是很高的,他们的炮手的目力观测能力普遍优胜于我军士兵。尤其是部分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日军老兵,更是发发精准,对我军的机枪阵地等火力点造成可怕的杀伤。因此,很多抗战老兵都回忆,我军阵地机枪一响,日军掷弹筒的炮弹就准确的飞过来了。

所以说,即便我军大量仿制了日军的掷弹筒。但由于仿制质量的缺陷和单兵操作技能的缺乏,因此并没能达到日军掷弹筒所能带量的杀伤力。

当然,有总比没有的好,我军大量仿制的掷弹筒还是极大的弥补了重火力方面的不足,对抗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小贱贱

现在日本海军有多少艘军舰和潜艇?

现在日本海军又叫海上自卫队,由于现行日本宪法的限制,因此编制上跟武器都是偏重防卫,原则上不配备具侵略性的舰种,如航空母舰、巡洋舰和核潜艇等,以及进攻型兵种,如海军陆战队。

兵力约44000人左右,拥有各式舰艇约150艘,潜水艇×16,护卫舰(直升机航母、驱逐舰、巡防舰)×47,导弹快艇×7,码头型运输登陆舰×3,小型扬陆舰×2,登陆舰×2,气垫艇×6,扫雷舰×3,扫雷艇×21,扫雷管制艇×2,扫雷母舰×2,练习舰×4,练习潜水舰×2,训练支援舰×2,多用途支援舰×5,海洋观测舰×4,声纳探测船×2,破冰船×1,敷设舰×1,潜水舰救难舰×1,试験舰×1,补给舰×5,特务艇×1,其余在建或是辅助船只若干。

目前主要由四个八八舰队(分别由八艘军舰及八架反潜机组成一个舰队)为海上战斗主力,比英国和法国舰艇加起来还多,以反潜与扫雷的高度重视而闻名,训练也集中在这两项,这两项是海上自卫队的长处,其中扫雷排名世界第一,反潜能力仅次于美国海军,反潜护卫舰均配备近中程防空导弹,擅长击落敌方的弹道导弹。弱点则是水面力量面对空中武力显得脆弱,必须依赖航空自卫队。

由于海上自卫队装备种类繁多,着重介绍几大主力吧。

金刚级驱逐舰,一共建造4艘——“金刚”、“雾岛”、“妙高”和“鸟海”,其配置的神盾系统相关设备是由美国方面以“海外军售”引入,排水量7500吨左右,除了是海上自卫队最早配备的神盾舰之外,也是全球除了美国海军之外最早出现的神盾舰。在护卫舰队中每1个护卫队群配备1艘,为舰队主要的防空中心。

出云级护卫舰,目前两艘——“出云”和“加贺”,满载排水量为2.6万吨,长度超过800英尺,拥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和控制飞行操作的右舷舰岛,拥有航母升降机和横跨整个舰长的机库,可以携带14架直升机,只要允许改装,也可以搭载固定翼战斗机,尽管这听起来像是一艘传统航母,但日本坚称该舰为“直升机驱逐舰”。

苍龙级潜艇,8艘服役中,1艘已下水,水下排水量达到4100吨,是自二战时期的I-400级以来日本最大的潜艇。苍龙级潜艇采用斯特林发动机式绝气推进系统(AIP),能够安静地在水下为潜艇提供动力长达两个星期,最大可携带20枚各型导弹和鱼雷。

当然,还有一些正在研发或是争议较大的军舰,略过不写。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海上自卫队沿用了二战时的日本帝国海军军旗,而船舰的命名也多用二战时期日本海军船只名字。

日俄战争,俄罗斯怎么被日本吊打的?

日俄战争发生于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这场战争是兴新的日本与衰老的沙俄为了争夺朝鲜以及中国东北地区而爆发的一场不正义战争。此战日本投入全国之力,派出40余万精锐新军与沙俄死战;而沙俄则派出50余万大军与日本相斗。最终沙俄死伤11万有余,日本则死伤10余万人,日本惨胜而沙俄战败。为什么说日本只是惨胜呢?因为日本只是打败了沙俄,但是战后没有得到沙俄一分钱的赔款!跟清朝相比,日本大胜巨要,小胜大要,不胜也要赔款,因此沙俄算是虽败犹荣了,沙皇都说了:要钱没有,要打奉陪!

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日本全国上下全力支持日俄战争,可谓举国之战;其二、日本获得了英国、美国等列强的大力支持;其三、日本距离东北地区更近,战略物资、军队调动更加有利;其四、沙俄准备不充分。综合以上四点,在日俄战争中日本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甚至东北当地的中国人也支持日军击败沙俄,所以日本虽然综合国力不及沙俄,但是在远东地区击败沙俄还是很有胜算的。

沙俄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但是国内还存在农奴制度,国内革命的火种到处都是,可以说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刻。日本则是刚刚明治维新,全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对于向外扩张十分的积极与兴奋。对清朝的历次战争使得日本赚得钵满盆满,这加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资本。战前日本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军队人数由37.5万人动员到118.5万人,又从英国采购了大批新式军舰,可谓兵精械利!沙俄认为一个俄军可以干死三个日军,因此动员力度小,另外西伯利亚铁路没有修通,战争物资运输十分困难。

日本十分善于偷袭,日本认为趁俄军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发动突袭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日本大本营认为“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日本在英美支持下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日本海军偷袭旅顺港后控制了海运权,然后日军在辽东登陆,海陆两军夹击旅顺的俄军。之后日军在辽阳会战、沙河攻防战、奉天会战、对马海战中击败了俄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日军要想彻底击败俄军还十分艰难,因此美国从中协调,日俄达成协议,日俄战争结束。

日俄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双方在中国的领土上展开战争,将中国百姓抓来服徭役,屠杀中国百姓数十万,实在是罪恶滔天!史书记载: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都取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日本主办的《盛京时报》也写道: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因此与其说日俄战争中日本吊打俄罗斯,不如说日俄两国涂炭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死了多少人?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中华民族联合起来建立统一战线,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一场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百团大战)

不过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次战争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北,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14年,大半国土沦陷,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则更为惨重。但是究竟损失有多大,至今尚缺乏全面、完整、准确而统一的数字。(淞沪会战)

根据当时统计出的数据:

国民革命军陆军牺牲/失踪约321万1914人,空军损失约4321人,海军几乎全军覆灭。加上非战斗减员,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一共损失400万人以上。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以及抗日民兵等武装,在敌后战场的损失难以统计,更是不可估量。

中国平民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战争造成的饥荒,瘟疫等其他因素,约9500万人成为难民。

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按1945年货币计算,约为6500亿美金。有统计认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一共损失的人口在5000万以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最后的胜利也是应得的。战争没有赢家,只希望以后世界永远和平,没有战争。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日本二战时期强到什么程度?敢单挑整个亚洲甚至挑衅美国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战日本很弱,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们首先看看日本的工业实力。

以1937年为例,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 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10%、11%、5%、4%。

诚然,日本工业的实力较弱,也同法国差不多。

大家知道,法国也是欧洲的主要列强,实力是很强的。

再次,我们看看日本的海军实力。

日本的海军实力,是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海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实力其实不亚于美国海军。

到太平洋战争前,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达到106.8万吨,拥有10艘航母、12艘战列舰、37艘轻重巡洋舰、上百艘驱逐舰及数十艘潜艇,共编为10个舰队,总体海军实力已经达到了美国的70%。

然而,因为太平洋的海战都是航母大战,日军航母数量同美国旗鼓相当,并没落后。

后来中途岛战役,大家都知道了日本出动4艘航母,美国把受伤的约克城航母修好上阵,也只有3艘。

还有,日本陆军实力。

日本陆军二战期间, 鼎盛时期高达609.5万的规模。

很多人认为日本陆军战斗力不强,实际上并非如此。

可以看到,美军在二战中打的最惨烈的几次战斗,旷日持久,伤亡惨重的,基本都是攻打日军固守的太平洋群岛。

事实胜于雄辩,美军登陆诺曼底以后,除了阿登反击战,德军根本没有给美军找过什么麻烦。

即便阿登反击战,美军也是掌握战场主动权,很快整垮了德军。

然而,美军从1942年瓜岛战役开始到1945年冲绳战役,在对日本陆军从没打过一个轻松的战斗。

自然,以日本的综合国力,挑战美国是自杀。

但你要知道,美国不是专门对付一个日本,还要对付德国。

而至少在1941年,日本的军事力量是最顶峰,而美军还没有大规模扩军备战,日本挑战美国也是有可能的。

中国在哪年对日本宣战?

抗日战争时,1941年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并呼吁世界各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 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中华民国政府对德意宣战布告》发表,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战。不久之后,除了与日本保持中立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 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国加入二战后,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了大批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

抗日战争时,中国和日本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宣战的?

谢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但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此中有什么隐情?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就开始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武装,奋起抵抗。这些抗日武装被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

  比较著名的有以马占山为总司令的黑龙江抗日救国军,以王德林为总指挥的吉林中国国民救国军,以李杜为总司令的吉林自卫军,以邓铁梅为总司令的东北民众自卫军,以耿继周为首领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以苏炳文为总司令的东北民众救国军等。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东北军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绅,还有遍布东北各地的绿林武装以及红枪会、大刀会等。迫使日军不得不多次向东北增兵设防。

  紧接着,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转移视线,又将侵略目光投向东三省之外,于1932年1月28日武装进犯上海,遭到以十九路军为主的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爆发了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亦称淞沪保卫战。

  按照国际惯例,交战国一旦长期开战,都会宣布断交进入战争状态。然而此后十年,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竟然都没有正式宣布断交,也未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

  中国为何同日本打了十年后才向其宣战?

  原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直对日本存有幻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第3天,蒋介石仍让外交部长向日本驻华大使发出照会,要求与日本进行谈判,希望能和平解决战事。但谈判建议很快遭到日方拒绝,日方傲慢地说:“军刀既拔出,焉能不见血而入鞘!”

  谈判不成,蒋介石既尴尬,又恼火。娘希匹,这些倭寇真可恶。7月16日,蒋介石压着一肚子火气,指示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对日宣战问题。经过对抗战敌我态势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与会人员充分权衡对日宣战可能产生的利弊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不宣战、不绝交是中国目前对日关系的上策。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恐援华军需物资的海运线被切断。中国的军需物资远远不能自给自足,绝大部分须依靠外国进口。如果中国公开对日绝交宣战,日本就会以交战国的身份通知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并切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而中国则没有能力保护大量的外国援华物资由海上输入中国。

  二是担心德国军械装备来华受阻。中国在近几年的整军备战中通过德国军事顾问团刚刚整训装备起几个德械师,当时在德国还有大量预订的重要军事装备没有到货,如果宣战,日本就会名正言顺地迫使德国取消对华军售,这对中国的持续抗战十分不利。

  三是无力解决双方的侨民问题。如断交与宣战,中国在日本的侨民将被驱逐或拘捕,而中国目前又无撤侨和护侨的能力,相反日本在华侨民则可迁入英法等国租界继续发挥侵华第五纵队的作用,而中国政府却无法驱逐和干预。

  正因为不得不考虑与顾及以上的诸种因素,蒋介石才投鼠忌器隐忍不发。在相当长的抗战过程中,他一直采取着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不过这位委员长组织的几次大型保卫战确实打得很卖力很惨烈,尽管最终都失败了,但重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同中国一样对宣战问题十分重视。其内阁曾多次就与中国宣战和断交问题进行讨论。军方的一致意见是“以不宣战为宜”。其理由是,宣战虽然可以阻止中国与第三国的经济往来,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国军事装备的输入,但日本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部分军用物资原料要靠国外进口,如果宣战,同情中国的国家就会限制对日战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还会遭到国际上的经济制裁,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弊大于利。

  忍耐,再忍耐。终于,机会在等待中来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法西斯的阵营越来越强大了。这时,蒋介石才再也不需要权衡利弊了,彻底放弃了对日媾和的念头。

  1941年12月9日,是蒋介石扬眉吐气的一天。这一天,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正式对法西斯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世界正义力量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

  中国为何在日本侵入十年后才向其宣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中日双方当时权衡利弊的结果。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