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德国哪个发达?
英国发达,英国是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带动经济发展,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2万英军驻扎德国几十年早已完成历史使命,英国脱欧后会从德国撤军吗?
如果英国不脱欧,或会考虑从德国撤走那2万大军,因为大家毕竟都在欧盟这个大锅里混饭吃,不看僧面看佛面。赖在人家的地盘上不走,都70年了,情面上总是挂不住。
如果英国在约翰逊首相的带领下,在10月31日之前实现了硬脱欧,那情况会有所变化,英国就不会考虑从德国撤军了。即便美国负气撤军到了波兰,英国也会耍赖皮留下来,德国赶都赶不走。
道理很简单:虽然英国是主动与欧盟闹分家的,但也还是见不得欧盟好,更是嫉妒德国的强大和在欧盟的老大位置。脱欧后英国定然会与美国合流,定然会跟着美国屁颠屁颠地乱跑。美国能放心地把军队从德国撤到波兰吗?肯定还要留下英国的军队盯着看着监视着德着。
也就是说,即便美国从德国撤军了,也还要留下一支便衣队。
美英两国7万大军驻扎在德国境内,整整70年了。真的是完成了历史使命吗?当然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大军驻扎德国,开始承担的任务是防止德国法西斯势力复辟反弹,又去祸害欧洲世界;后来性质有所变化,驻军的任务变成了冷战世界的北约板块对决华沙版块,主要是防止前苏联势力西进,当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苏联解体至今快30年了,俄罗斯继承了衣钵,华沙组织解散,德国统一,欧盟崛起,欧元坚挺,俄罗斯根本没有实力对欧洲造成威胁了。
这个时候,英美联军7万还驻扎在德国,似乎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美国的历任总统在面子上还是过得去——占着人家德国的地盘,再不好意思收所谓的保护费。70年来,德国也习以为常,驻军就驻着吧,反正又不花德国纳税人的钱。权当是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的一座桥梁。
可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国家战略和意识形态商业化。几乎对一切事物总拿做生意的那套来衡量——亏了还是赢了!
于是,特朗普开始在北约成员国中加收保护费,而且下了死命令,各国军费要提高到GDP总值的2%,这让德国总理默克尔很不爽,她带头联合了七八个成员国进行抵制。德国的军费非但不涨,还在逐年下降。
默克尔的理论非常简单:美军占着德国的地盘,还要让德国掏大钱,岂有此理!美军要留下,费用自理;美军要撤走,滚弹。这个“弹”当然指的是核弹。意思是连人带弹都滚。
几十年来,美国在北约成员国的欧洲部署了150件核武器,在德国境内有30多个核弹头。本来名义上是保护德国和欧洲的,如此一来就把德国和欧洲变成了火药桶。
德国和美国的矛盾在不断升级。美国再三威胁要撤走在德国的美军。而德国拿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其实心底里早就巴不得美军赶紧滚蛋,滚的越远越好。
此情此景,英国脸上能挂得住吗?难道不会触类旁通吗?虽然70年来,英国丝毫没有提及费用的问题,可2万大军70年的耗费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美国真的撤军波兰了,那英国还有什么理由赖着不走了呢?
确实没理由。70年来,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德国顺利驻军,除了那点战胜法西斯的余威,再就是仰仗美国的威仪,他们是粘连在一起的,德国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打狗还得看主人。
如果美军撤走了,德国还会顾及英国的脸面吗?肯定不会。或许用不了多久,德国就会下逐客令,将英军从德国的土地上赶走。因为眼下的德国根本不可能把英国放在眼里,德国早就把英国甩出了三里地!何况英国还闹脱欧与欧盟各国离心离德。
如果说德国给美国几分面子,是考虑到美国是北约的老大或世界的头号强国的话,那德国为什么要给英国面子呢?日不落帝国早已沦落到三流水平,英国的面子值几个钱呢?所以下逐客令还是客气的。
那英国将会认什么样的借口继续驻军德国呢?当然还得狐假虎威——借美国的势力,还得美国站出来发句话——英国代表美国继续在德国驻军。考虑到自己还是一个被管制的非正常国家,如果美国把话说到这份上,德国也确实再不好强说什么了。那就保持现状吧!英俊爱呆就呆着吧。
有人说,德国不是西欧国家,只有英法才是,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我的确去过德国,周边的国家也去过,特别是法国等,那么西欧中欧这些地方在当地还确确实实是有一些地理上的区分的。
这种说法呢,有一定的道理,德国传统上都是被称为中欧国家的。为什么是中欧国家呢?其实从老的普鲁士可以看出来,普鲁士当时是从靠近俄罗斯的立陶宛等地区发展起来的,还包括波兰的北部。
由于第2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呢,有一部分的土地被划给了波兰,一部分被划给了苏联。
但是人们习惯上经常又把德国划入西欧,德国划入西欧国家,主要原因并非其位置属于西欧,而在于其经济和西欧的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很接近。他们的经贸合作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许多地方习惯上就把德国也归入了西欧国家,说德国是西欧国家,主要是为了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作区分,因为西欧国家是奉行资本主义的,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是社会主义为主的。尽管苏联解体,东欧国家也向西靠拢了,但是有一些传统的习惯性称呼还没有完全改变。好了,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一看吧。#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策划##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
德国人和英国人有什么区别?
差异比较复杂,我详细说一说:英法德三国,其
相互之间边境地区的居民长的是很相似的
,比如法国北海岸与英国南海岸,法国东部洛林阿尔萨斯和德国西南部的萨尔、普法尔茨和巴登。但是就这三个大国整体之间,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
。先说英国
,英国居民基本属北欧人种,平均35-40%的浅色头发(金色白色和浅棕色),其中浅棕色为最多,瞳孔约有50-60%为浅色(西边的爱尔兰岛为70%+)。男性身高集中于175-185,体型强壮,肤色特别白
(是全欧洲最白之一,西边的爱尔兰岛居民为全欧最白,白的发红),且常见雀斑
,红头发
比例5%左右,在欧洲仅次于爱尔兰。其祖先由北德意志人、凯尔特人和少量伊比利亚人(地中海人种)构成,其东部居民在外貌上与北欧人相当相似
,西南部和威尔士居民有较多的人长的像西班牙人。占比最高的则是所谓“凯尔特类型”人。--------------------------------------------------------------------------------------------------------------------------------------再说德国
,德国居民80%以上属于北欧人种,其余为阿尔卑斯/迪纳里克人种,平均40-45%左右的浅色头发,其中fair级比例较英国明显为高,瞳孔有60%-70%为浅色。各州男性平均身高180-185,比英国高一些
,肤色很白但不如英国白,比英国人更容易晒黑(英国人是容易晒伤)。德国祖先主要是北欧南下的日耳曼人,其次是本地的古凯尔特人,北德居民相貌上与丹麦人相当相似
,面宽,国字脸多,大头,眉弓低矮粗壮,额头宽阔。西北部地区则更类似于荷兰人(凯尔特类型),有一张长长的锥子脸。南德居民混入了较多的阿尔卑斯居民(古老土著),圆脸圆头者多,色素也稍深。--------------------------------------------------------------------------------------------------------------------------------------最后是法国
,法国的特征是超级混杂
,你能在法国发现任何长相的人,而且人种非常混匀,导致法国人特征较为弱化,比如法国北部的北欧人种区域,其诺迪克特征其实很弱,法国南部的地中海人种区域,其地中海特征也很弱,而中部的阿尔卑斯人种区域,往往混杂了大量诺迪克/地中海的特征。就平均而言,法国居民35%属于北欧人种,45%属于阿尔卑斯/迪纳里克人种,20%属于地中海人种,浅色头发比例20-25%,棕色和深棕色头发是法国人的主流
(尤其深棕色),浅色瞳孔40%左右,男性平均身高179(2009),白皮肤但不如英德白,在欧洲处于中等(几乎任何特征都处于中等
)。由于法国的地理位置处于英德意西之间,因此东北边境长得像德国人,西北部边境长得像英国人,北端长得像比利时人,东部山区长得像瑞士人,西南部长得像西班牙人,东南部长得像意大利人,西部沿海长得像威尔士人-------------------------------------------------------------------------------------------------------------------------------------总结:头发颜色就平均而言(大众化颜色):德国--浅棕色,英国--棕色,法国--深棕色头发颜色浅→深:德国,英国,法国瞳孔颜色浅→深:德国,英国,法国皮肤颜色浅→深:英国,德国,法国身高:德国,英国,法国头指数长→短:英国,德国,法国眉弓高度高→低:法国,英国,德国鼻梁挺拔程度:法国,德国,英国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与英国相比哪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谢谢邀请。
综合实力这种东西评判起来就很复杂了,因为包括了工业、农业、经济、军事、人口、面积、资源等等诸多因素。在不同的领域,应该说二战时候的英国和德国各有所长,同时还要考虑德国占领欧洲各国以后获得的新的实力。
如果在不考虑德国占领的国家的情况下,应该说德国比英国占优。德国在国土面积、人口等方面显著超过英国。论工业实力,德国也略微占优。例如,1939年德国的钢产量达2300多万吨,英国则只有1300多万吨;德国煤产量3.8亿吨,英国则只有2.3亿吨;德国发电量613亿度,英国则只有358亿度。在农业方面,德国还是占优。1939年德国粮食产量2480万吨,英国只有450万吨。当然,如果加上英国的殖民地,情况会有些变化,至少在国土面积、人口和粮食产量方面英国会超过德国,但总体来说,德国人还是略占优势。
如果从军事上看,双方则是各擅胜场,算得上是不分高下。英国人在海军方面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德国人潜艇数量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英国海军基本上可以把德国海军完全封锁在港内。事实上,德国海军也只能靠潜艇和少数袭击舰干一干袭扰的工作,正面对决是想都不敢想。陆军方面德国人则占据压倒性的优势。无论装备性能还是军队素质,无论战术思想还是作战指挥,掌握了现代机械化战争三昧的德国人都要远远超过从来不以陆军见长的英国人。在空军方面,双方主战飞机的性能基本相当,其实德国人的飞机数量在初期是超过英国人的,但由于英国是本土防御作战,借助地利抵销了德国人的部分优势,算是拼了个旗鼓相当。
所以,总体来说,在不考虑德国占领的地区的情况下,德国实力是略优于英国的。但如果加上占领地区的加成,德国的优势就会更大。
二战英国和德国为何要争夺非洲?
1942年6月23日,刚刚晋升陆军元帅24小时的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越过埃及边境线,目标直指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三角洲,也就是英国在中东的核心统治区。整个盟国军队高层一片哀嚎,参谋长们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地图,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沙漠之狐”征服埃及和席卷中东油田,进而与苏联战场上的德军在高加索完成会师,这也是同盟国在二战期间最黑暗的时刻。
相对而言,这也是轴心国方面赢得战争最有希望的一刻,可惜希特勒对全球战略的理解,用夏伊勒的话来说那是“一窍不通”,他只给隆美尔送来了元帅军衔和权杖,却没有给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运来任何援兵和坦克。而此时的隆美尔已经是强弩之末,当他进抵距离开罗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时,德国人能够动弹的坦克只剩下100多辆,并且严重缺乏汽油和补给。
二战北非战场的燃点当然是墨索里尼的“雄心壮志”,他一心想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疆土和荣光,那就是要彻底控制环地中海地区,包括南欧、东南欧和北非等几大片,也就是要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势力范围的“内湖”。所以在南欧,意大利军队进攻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而在非洲,意大利军队则在两个方向展开了进攻,即夺取东北非和北非的英国殖民地。
在东北非战线上,意军以部署在埃塞俄比亚的30万人马,负责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攻击,而在北非的利比亚战线上,意军集结的23万余兵力则奉命向埃及挺进。墨索里尼判断,英法联军刚刚被德国人在西欧打得落花流水,英国远征军丢盔弃甲逃回本土,暂时没有什么力量来阻挡他在非洲的大进军,所以在战争初期自信满满,跟希特勒也没少吹牛。
确实,英军在非洲的力量并不强大,当时在东北非、北非地区的英军兵力分别为32500人和66000人,处于十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绝对劣势,然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并不能够支撑墨索里尼的野心,尽管兵力众多,却是一触即溃。在东北非战场,意军遭到苏丹和肯尼亚军队的顽强抵抗,随着英军兵力逐渐增加到15万人,意军开始全线溃退。
而在北非战场,由巴尔博元帅统一指挥的两个意大利集团军,面对英军一个尼罗河集团军(未来的第八集团军)60000余人,从1940年9月13日起发动进攻,仅仅推进了90公里就打不动了。至12月中旬,得到增援的英军发动反攻,一家伙就把意军打趴下了,两个月时间里向西“反推进”多达800公里,意军残兵败将拼命逃往的黎波利港,从元帅到士兵通通惊慌失措,准备乘船逃回亚平宁半岛了。
偷鸡不成还蚀了一大把米,墨索里尼眼见大势不妙,紧急向希特勒求援。实际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对援助意大利从一开始就不热心,因为北非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并且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在即,德国陆军抽不出有力部队投入其他战场。但是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颇有些战略头脑,他认为一旦意大利军队彻底丢掉北非,则英军将在环地中海地区获取战略优势,不仅墨索里尼政权容易垮台,也会从南方对德国构成威胁。
在雷德尔的劝说下,希特勒勉强同意派遣一支军级规模的部队和少量空军,投放到北非战场支援意大利军队。于是选中了爱将隆美尔出任非洲军司令官,1941年2月,隆美尔到达北非接管了德意联军的指挥权,并随即以一系列的反击行动,率领少量德军和数量较多的意军,又把英国人击败,经过三个阶段15个月的拉锯战,终于把英军彻底逐出利比亚,并乘胜挺进埃及。
现在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跑到北非参战了吧?希特勒差不多只有三个想法,其一是防止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溃败,进而危及到墨索里尼的统治和意大利本土的安全;其二是保障德国在南方方向上不受英国的军事威胁,比如巴尔干、比如阿尔卑斯山方向;其三是尽量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牵制英国的陆海空军兵力,那么在英吉利海峡方向,西线德军的防御压力将会减轻(德军主力即将东进)。
然而希特勒唯独没有挺进中东、彻底摧毁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进而未来在高加索完成会师的战略构想。也就是说,他只把隆美尔的集团军看作次要战略方向上的一支偏师,主要任务是协助意大利军队撑住场面,因此,他不愿意在北非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兵器和物资供应,尽管隆美尔多次要求给予增援以取得更大战果,但希特勒均未认真理会。
1942的3月间,雷德尔海军元帅再次进言,说服希特勒批准了《阿伊达计划》,也就是隆美尔进击尼罗河流域和开罗的作战计划,同时批准了用伞兵占领马尔他岛的《大力神计划》,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时间均在6到7月份。然而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爆发和持续,德军最终无限期搁置了这两个计划,从根本上说,德国还是缺乏维持庞大战争规模的人力、物力和战略资源。
战争的法则就是不进则退,由于隆美尔只有消耗没有增援,而英国人却倾举国之力向亚历山大港运送和补充兵员物资,终于在实力上彻底压倒了德意联军。于是有了阿拉曼战役和隆美尔的千里大逃亡,到美军参战以后(登陆法属北非),盟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沿北非海岸线夹击德意联军,最终在突尼斯战役中全歼了轴心国部队25万余人,彻底肃清了北非之敌。
然后就是登陆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本土,然后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关键时刻,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抽兵驰援,为意大利这个猪队友操碎了心。
英国人与德国人属于同宗同源吗?
英国人和德国人属于同一人种,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是同根同源。
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是白色人种,虽然他们现在越来越复杂,但是一开始都属于日耳曼人。德国是典型的日耳曼人,英国是央格鲁撒克逊人也是日耳曼人的后代,无论从外表还是生活习惯都是一脉相承的。
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之中做对比,哪个国家是你心目中的世界大国?为什么?
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你认为谁是世界大国?为什么?
笔者认为,这就要看拿什么标准衡量这个国家是世界大国,比如,如果拿人口来算,巴西无疑是这几个国家当中人口最多的,达到了2.086亿人口。而德国只有7948万人口。英国和法国也只有6000多万人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就更少。
如果拿这几个国家的总GDP来衡量,由高到低分别是,德国3.85万亿美元。英国2.83万亿美元。法国2.71万亿美元。巴西1.84万亿美元。加拿大1.73万亿美元。澳大利亚1.3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拿一个国家的GDP来衡量其国际地位,那么,德国无疑是这几个国家当中实力最大的。
当然,还有一种衡量标准就是拉一个国家的领土来比较,那么,加拿大无疑是这几个国家当中领土最大的,其领土达到了998万平方公里。接下来就是巴西,其领土达到了851.49万平方公里。再就是澳大利亚的769万平方公里。英,法,德三国的领土就少的可怜。最大的法国只有55.16万平方公里。德国也只有35.7万平方公里。最小的英国只有24.4万平方公里。
不过,现在国际上通常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来判断这个国家是否为世界性大国?这里面考虑的因素既有人口,也有国土面积,还有GDP和武力,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块,来判断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如何,由此来判断这个国家是否为世界大国。
如果按照这种衡量标准的话,法国,英国,德国这三个国家无疑是影响力较大的,毕竟,法国和英国有核武器,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其经济实力也在这几个国家当中名列前茅,之后就是德国,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是排名靠前的。巴西在这几个国家当中,始终处在中游水平,之后就是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