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主体是英格兰,所以习惯上称英国(英国本来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
苏格兰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王国,被英格兰占领并统治时间长达数百年,为反对英格兰的占领,曾发动过2次独立战争,1707年被英格兰王国合并。苏格兰虽然在外交、军事、金融、宏观经济政策等事务受到英国管辖,但在内部立法、行政管理上,拥有很大程度的自治空间。
1258年,威尔士公国正式成立。1282年后,威尔士被置入英格兰的支配之下。1536年,威尔士和英格兰签署《联合法案》,威尔士自此正式和英格兰统合。威尔士虽然和英格兰统合,但威尔士人始终有很强的自国认同感。1997年,威尔士通过国民投票决定设立自己的议会。
爱尔兰人信天主教,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1169年开始遭到英格兰入侵,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916年都柏林爆发了反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复活节起义,1921年12月6日,双方签订《英爱条约》,爱尔兰独立。但以英国后裔为主和新教为主的北部6郡拒绝独立,选择继续留在英国,以地区的地位加入英国,即北爱尔兰。
英国有自己的货币英镑,不是不属于欧盟吗?那为什么还有脱欧一说?
傲慢的英国人始终认为自己拥有高贵的血统,既使自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在世界已经逐步落魄,但思想上还沉浸在日不落时代。因此,在加入欧盟的时候还保留了自己的货币,以此显示自己高人一等。
英国也确实积累了一些可以引以为傲的资本。日不落时期,英国从全世界掠夺和吸血,把自己伺养得膘肥体壮,若不是美国人夺了肥差,也可能英国人现在还在爵士乐中享受世界各国的贡品。英国人应该很美国人。
英国人还有一个资本,英联邦国家虽然少了一些成员,但现在还顽强生存着。英联邦国家领土面积有大有小,综合实力有强有弱,但没有贫穷国家。这些国家为什么至今毫无怨言地留在英联邦到底图什么呢?是抱团取暖还是寻求英国庇护,这些都不是,因为这些英联邦国家几乎都在抱美国大腿,有美国保护,这些国家不存在安全问题。是选不出国王或总统,还是这些国家没有独立意识?也不是,这些国家总还是能找出几个聪明的人。最后,我想开了:日不落时代的辉煌不仅让英国人至今深深地留恋,也让英联邦国家对日不落辉煌的崇拜心理早已固化,它们离不开大不列颠的热被窝。
英国虽然保留了自己的货币--英镑,但还是加入了欧盟,并和欧盟诸国称兄道弟的亲热了几年。直到国内社会矛盾进一步深化,又由于美国为了分化欧盟多次挑拔离间,又给了英国很多承诺,因而在一个时期内英国的脱欧派占了上风,才闹出公投脱欧。
脱欧问题现在已经让英国有苦难言了,特朗普肯定会开怀畅饮,英国人也想笑,但等待它们的可能是真实的恸哭。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否真像教材描述里那样没有一点实权?
现在英国??的国王是伊丽莎白女王,她是有实权的。
第一,根据英国的法律,她不但是国家元首,还是三军统帅。
第二,英国议会选出来的首相需要经过女王的批准才能上任。
第三,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法律、决议,需要经过女王的批准才能生效。
第四,女王有解散议会,罢免首相的权力。
当然啦,自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虽然法律上规定国王拥有以上权力,但这300多年来,英国国王从来没有动用过这些权力。英国还没有出现过议会选出首相,国王不批准的事;也没有出现过议会通过了法案、法律和决议,国王不批准的事;更没有出现过国王解散议会,罢免首相的事。正因为这300多年来英国国王从来没有动用过这些权力,所以有不少人都以为英国国王就只是个象征性的花瓶,光摆在那看的,纯属装饰品。但大家要知道,有权不用和无权可用那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或许到哪天,英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家国王就动用这权力了也说不定。
你如何看待英国这个国家?
在世界各国都还在沉沉入睡的时候,英伦三岛首先醒了。靠着海盗和瓦特发明的一把铁壶,英伦三岛开始了征服世界的伟大历程。
从黑非洲到南北美洲,从东方帝国到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载着皇家士兵攻占了一个个殖民地,然后环球不同凉热,成了一个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但人们不可能总是沉睡,随着殖民地人们的逐渐觉醒,大英帝国的庞大国体也开始解体,不过幸运的是,大英帝国的衰落却是一种“软着陆”,并没有全部瓦解,而是变成了比较松散的一种组织形式——英联邦。
英国独立于欧洲大陆之外,它对欧洲国家采取的是一种“制衡”策略。说不好听点就是一根搅屎棍,只要哪个国家强大了,英国必定会联合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来围攻它,再把它打趴下,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欧洲大陆强大到威胁英国的程度。
但二战前英国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带给英伦三岛的却是差一点就让自己陷入灭顶之灾,可见自以为狡猾如狐的英国也是会为它的狡猾付出惨重代价的。
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变成了小英帝国,昨日的辉煌早已不在。于是英国又采取了一味追随美国的国家策略,凡是美国想干的事,英国就鼎力支持,给世人上演了一幕幕狐假虎威的闹剧。
英国如今还是联合国五常之一,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不低的。但因为英国总是把自己置于美国的阴影之下,所以这个世上真正的英国是不存在的。失去了独立自主勇气的英国不过是美国开在英伦三岛的一个小号,一家分店罢了,想起来就用用,没用了就弃之,加上英国太斤斤计较,早已失去了昔日俯视全球大视野大气魄,如今连个脱欧都脱的千转百回的,可说是已经小家子气的不要不要的了。
英国算是大国吗?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五常开玩笑,大英现在还是挺猛的好不好?
众所周知,英国曾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统治了一个时代。在其国力最为鼎盛的时候,统治着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米字旗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全球24个时区里面,每一个时区都有着大英帝国的领土,这意味着无论何时,太阳都不会在其领土上落下。即便是照耀在英伦三岛上的太阳落下了,南亚次大陆上的太阳仍然高挂。所以那时候的英国,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在日不落帝国时代,英国凭借自身头号强国的实力,占据着世界上最大的话语权,谁不听话就打谁。咱们印象中那些在世界上排得上号的大国强国,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挨过英国的毒打。
比如第一任“日不落”的西班牙帝国,称霸欧陆的法兰西,还有一直自诩为欧洲宪兵的俄罗斯帝国,全都是被英国给揍下了马。另外,当时尚在发育的美利坚,则是被英国攻占了首都,连总统府和国会都被烧了。而那个固步自封,腐朽而不自知的大清帝国,则是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给敲开了国门,由此开启了百年屈辱史。
然而,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什么长盛不衰的帝国,英国曾经哪怕是拥有能与世界抗衡的实力,最终还是免不了走向衰落。
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殖民时代的没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大英帝国的国力日渐衰微,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其不仅是那些遍及世界的殖民地和保护国纷纷脱离,更丢掉了掌控世界秩序的霸权,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连阿根廷这样的小角色,也敢站出来和自己叫板。
很明显,英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曾经那个举世无敌,以世界为棋盘的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只能偏居一隅,龟缩在小小的英伦三岛之上,喝茶聊天看风景。
是故,许多人都在说,英国不行了,根本算不了大国,无法就是一个普通的二流,甚至三流国家。但在我看来,现在说英国不行了,多少还是有些为时尚早。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曾经主宰了一个时代的全球性帝国,英国即便是衰落了,那也是大国无疑,比当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要厉害,妥妥的世界一流。
诚然,如果单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英国确实算不得什么大国。全盛时期的英国统治着三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拥有4亿多的人口,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而在当下,英国的国土面积仅有2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6600万,在世界上也就是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
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大与否,从来都不是看地盘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否则的话,咱们国家早就该问鼎全球了。一般来讲,相比于地盘和人口这些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武力等方面的水平,无疑要更加重要。而英国在这些方面,都是比较有实力的。
首先在经济方面,当前英国虽然不再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却也有着全球前五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20年,应该的GDP总量约为2.7万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五。至于人均方面,英国在当年的人均GDP也超过了4万美元,这个数字可不算低了。
不比沙特阿拉伯这些土豪,纯靠老天爷赏饭吃,经济模式单一不说,资源也总有挖完的那天,迟早坐吃山空。英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相当的稳定,各项经济产业都发展的不错,在许多领域都是位居全球前列。
比如在金融领域,英国的金融服务业乃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拥有深厚的渠道底蕴、一流的专业人员、以及高质量的配套服务。凭借着这些优势,英国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行业驻足。
以英国首都伦敦为例,这里是世界主要外汇交易市场,占据着全球30%的外汇交易份额;是全球主要的国际债券市场中心,伦敦出来的债券占全球债券发行量的60%;是全球最透明的黄金交易市场,也是全球黄金交易的结算中心……
此外,伦敦还有着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和金属交易所;有着全球领先的能源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东西,英国伦敦至今都还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再比如工业领域,英国作为工业的摇篮,曾经的世界工厂,即便在这些年一直都在走去工业化道路,工业产值不断缩水,但人家依旧是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研发及制造水平在欧洲乃至世界处于前列。
以航空领域为例,当前英国的航空产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二,拥有数十万从业人员和数百家相关企业。其中不乏劳斯莱斯、空中客车、庞巴迪、奥古斯塔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航空巨头。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劳斯莱斯公司并不是造汽车的,而是造飞机引擎的。劳斯莱斯公司乃是当前世界三大引擎制造商之一,其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几乎占据了全球飞机引擎市场的半壁江山。像空中客车A380、波音737以及台风战机等等机型,都是劳斯莱斯公司航空发动机的顾客。
众所周知,研制航空发动机乃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技术难度大,涉及门类广,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要求很高。一般能够自主生产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工业水平都不会差。而像英国这种能做到世界顶尖水平的,那更是厉害得不得了。
除了航空领域外,英国的汽车行业也是相当发达,在世界汽车研发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虽说当前英国的汽车行业,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品牌,连劳斯莱斯都被德国人给吞了。
但是整个行业发展形势还是不错的,其有着一套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从汽车的整体设计、到发动机设计制造、再到关键零部件生产,都可以做到不求人。品牌被收购,只能代表企业经营不善,其工业技术水平却是实打实的英国家底。
与航空产业一样,汽车产业同样是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的。一般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工业水平都不会差。
除了经济发达以外,英国的武力也不可小觑。当前的英国,虽不像一百多年前那样举世无敌,但却也不是谁都能的欺负得上的。当初的阿根廷如何?看到英国江河日下,就想着和人家叫板,结果被人家绕过大半个地球,跑到家门口来给揍了一顿。
根据全球火力指数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英国各武装力量的总兵力,大概有27.5万人,其中包括有现役的常备正规军19.5万人,还有预备役部队8万余人。
至于装备方面,英国当前在海上装备有各型军用舰艇80余艘,包括有两艘常规动力航母,6艘驱逐舰,以及11艘潜艇。在陆地上,英国当下装备有100多余辆坦克、5000多辆装甲车以及200多门火炮。至于在空中,英国当前则是装备有各型军用飞机700余架,其中包括有100多架战斗机和200多架直升机。
表面上看,英国的军备水平并不算高,军队规模缩水得相当厉害。别说和那些世界顶尖的武力大国相比,就连韩国都比他厉害。
在兵力上,当前韩国仅仅是现役的常备兵力就多达60万,如果算上预备役,能有300多万人。而在装备方面,韩国的军用飞机数量接近1600架,其中战斗机超过400架。另外,韩国还有2600多辆坦克,7000多门火炮以及两百多艘军舰。
但如果双方正儿八经的全力打一架,绝对还是英国的胜算更大。因为英国还有很多的家底,是这些纸面数据所无法体现出来的。
首先,英国的装备水平很高,尤其是在海军方面,无论是那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还是那6艘45型驱逐舰,都堪称当前同类型装备里面的技术先驱。
其次,英国的军工实力强大。作为一个老牌列强,同时又是工业强国,英国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底蕴自然不弱。其乃是当前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独立研发生产各种武器装备的国家。小到步枪头盔,大到军舰飞机,英国都可以做到国产化。
这意味着,英国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扩张军力,装备什么的,开足马力造便是,只要经费到位就行。
最后,英国具备核威慑能力,作为世界上最早拥核的那一批国家,英国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具备了核打击能力。虽然近些年英国削减了不少实力,但多少都还是留了一些。别的不说,仅仅是英国的那几艘核潜艇里面装的弹头,就够韩国喝一壶的。
所以,从各方面因素综合来看,英国当前的军力水平依旧很高,不说排到世界前三,排个前五应该是没多大的问题的。毕竟放眼当今世界,除了三大巨头,应该没有国家能够稳压英国一头了。即便是同为五常的法国,也顶多是个五五开的局面。
事实上,相比于经济和国防这些方面的硬实力表现,英国的软实力其实更加值得关注。作为曾经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那些年积累了不少家底,多体现在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比如在文化方面,出自英国的英语,乃是当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全球有超过60个国家,将其当做母语或者官方语言使用。而剩下的大部分国家,也会将英语当做是教育里面的重要学科。凭借着语言上的优势,英国在世界上的文化认同程度相当高,无形之中增大了英国的影响力。
再比如科技方面,英国至今都还是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国,包括《自然》、《柳叶刀》等著名科学期刊都是出自英国。有数据显示,占据世界1%人口的英国,却承担了世界5%的科研工作。迄今为止,英国的获国际大奖人数约占世界的10%,其中包括8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英国拥有大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并且大都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在生物技术领域,英国的剑桥桑格研究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之一。牛津、伦敦等大学的相关机构也具备着世界顶级的高生物科技研发水平。再比如医疗制药领域,英国有着葛兰素史克和阿斯利康制药这两个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巨头。
最后英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当前英国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虽然无法像以前那样主导一切,但依旧是国际事务的重要决策者,同时也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之一,在国际上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别的不说,至少在安理会上,英国是可以一票否决的。要知道,当前世界上能够享有这一权力的国家,总共就五个。
另外,英国还有英联邦这么一个大家庭,其作为曾经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的遗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英国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当前的英国虽然已经是日落西山,暮气沉沉,但这落日余晖,依旧很耀眼。凭借大英帝国几百年积累的家底,混合大国地位,绰绰有余。
英国人的姓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含义吗?
英国人一直到1066年,被征服者威廉统治以后,姓氏才被广泛使用。但是,中世纪的英国,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准确地指称,很多人的名字后被加了各种外号或者描述性话语,比如白头的亨利(Henry the Whitehead)、“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狮心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面包师汤玛斯(Thomas the Baker)等。这些描述后来发展成了英国人的姓氏。
总的来说,英国有45000种不同的姓氏,但是它们的来源大多数可以归入如下七种:
1. 来自职业很多姓氏最早表示的是某人所从事的职业。比如:一个男人叫“托马斯·卡朋特”就表示他以木匠为生,因为卡朋特在英语中意思是“木匠”。其他职业名称还有Baker(面包师)、Brewer(酿酒师)、Butcher(屠夫)、Cook(厨子)、Farmer(农夫)、Fisher(渔夫),以及Gardener(园丁)、Smith(铁匠)和Taylor(裁缝)等。
苹果公司现在的CEO 名叫Tim Cook,他的姓本意就是“厨师”,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的姓Thatcher意思是“盖茅草屋顶的人”——可见这些精英阶层的祖上从事的职业都不怎么高大上。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2. 来自主人有些姓是来自某人曾经的主人,比如,一个名叫维克斯(Vickers)的人可能是维克先生(Vicker)的仆人,叫威廉姆斯的人可能曾经服侍过威廉或被他收养过。
3. 描述个人特征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有些名字(通常是形容词)是基于描述一个人特征的绰号。他们可能描述了一个人的大小(短short,长long,小little),颜色(黑色black,白色white,绿色Green或红色Red,可能演变为“Reed里德”),或另一些抽象特征(固执,强壮,敏捷)。
4. 来自英国地名姓氏可能指向一个人出生、居住、工作或拥有土地的地方。它可能来自房屋、农场、小村庄、城镇或县的名称。比如:贝德福德、伯顿、汉密尔顿、汉普郡和萨顿等,都是英国地名。英国有个著名作家叫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作者),他的祖先可能出生于伦敦。
▲英国作家杰克·伦敦▼
5. 从庄园的名称那些来自土地所有者的人可能将他们的姓氏以城堡、庄园或地产命名。现在的英国王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乔治五世摒弃了原先带有德国色彩的姓氏,以王室所住的温莎城堡为姓。
▲英国女王、凯特和威廉王子▼
6. 从景观的地理特征有些姓氏是来自某些景观的地理特征,如:桥(Bridge)、灌木丛(Bush)、小溪(Brooks)、森林(Forest)、湖泊(Lake)、山(Hill)等。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可能是一个生活在“树林”中的人的后裔。美国前总统布什,可能祖上曾经住在灌木丛中。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
7. 来自父亲、母亲、祖先或赞助人有些姓来自父亲的名字,比如Benson的意思是“Ben的儿子”,Johnson的意思是“John的儿子”,以此类推,戴维斯、道森、埃文斯、哈里森、杰克逊、尼科尔森、理查森、罗宾逊……都是这样的起源。
英国哈里王子的儿子阿奇,中间名有一个叫“哈里森”,其实本意就是“哈里的儿子”。
除了父亲,有些姓氏是来自母亲的,如:Molson意思是Mary的儿子(Moll来自Mary);Madison意思是Maud的儿子,Emmott意思是Emma的儿子。
苏格兰氏族的名字构成了一组祖先的姓氏,其中包括阿姆斯特朗、卡梅隆、坎贝尔、克劳福德、道格拉斯、福布斯、格兰特、亨德森、亨特、麦克唐纳和斯图尔特。
还有一些姓氏是对某一位赞助人的致敬。比如希克曼(Hickman)意思是“希克的人”(希克是理查德的绰号)。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意思是此人曾是“帕特里克的追随者”。
英国当初为什么要加入欧共体?
多谢邀请
欧共体最初是由法德联合倡导组建的,它共吸收了28个欧共体成员国。
二战后欧共体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欧盟国家政治联盟,经济互惠,建立大自贸区,增加欧盟国家的国际主导权和话语权。
随着加盟国的抱团取暖,欧盟日益壮大。
被欧盟边缘化的英国,自从二战后经济逐渐衰退、与欧盟各国的贸易竞争陷入困境,关税得不到欧盟保护。
在这种大背景下,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能够顺利进入欧盟的大贸易区、加入欧洲政治联盟,并且想让英国的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取得更大的经贸收益,它于1973年申请加入到欧共体成员国里来。
几十年来,欧盟各国福祸共存,政治保持一致,他们建立了欧洲贸易保护体系,欧元结算体系,增加了国防力量,为各成员国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
现在国际形势及其复杂,大国博弈越发紧张,传统的结盟也在发生裂变。
但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英国,又是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它狠狠的踹开了欧盟,强硬的脱离了欧共体,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美国的阵营。
有美国的密切合作,英国已经不再需求欧盟了。
英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英国(United Kingdom):问斜阳
它人口不到全球总数的千分之九,语言却通行全球;它既有从岛国到“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又经历从“斜阳”到“跟班”的落寞;它引领了划时代的政治经济革命,也给世界地缘政治种下难解的祸根。
全国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6563万(2016)
英国是欧盟中(正办退群手续)能源蕴藏丰富的国家,主要资源有煤、铁、石油、核能和天然气,森林覆盖率12.6%,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亿至40亿吨之间,天然气0.86-2.58万亿立方米。
全国人口在四个地区的大致分布为英格兰占84%,苏格兰占8.3%,威尔士占4.8%,北爱尔兰占2.9%。官方语言为英语且通行全境,威尔士北部有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有盖尔语使用者。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59万)。
从族裔看,二战前的英国可以被视为是同质性社会,因为14—15世纪英语形成,这对英国民族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政治上看,数百年来英国人以整体面向世界,驰骋全球,世人难分英伦各族。二战后,从海外殖民地前来的非英裔移民日渐增多,如今占到人口的8%(英国穆斯林协会数据称全英有260万穆斯林,占全国人口4%),主要居住在英格兰的城市中。
一般而言,不列颠人共同以本土文化构成“英国生活方式”的中心,共性之下,四个族群的自我意识犹在,这既反映在四支国际地位相同的足球队和橄榄球队中洋溢的民族自豪感,更在苏格兰、威尔士、北爱权力日增,其民众对英国脱欧持不同态度上充分体现。此外,“帝国文化”带来印度次大陆、加勒比、中东和非洲移民及后裔,欧洲一体化后中东欧劳动力大量涌入,使得英国族裔及人口呈现多元色彩。
史学家认为两个因素对英国历史影响深远:岛国地理和接纳异族。不列颠人具有不断吸纳融合入侵者和移民者的天赋和胸襟,直至产生一个混合的民族,然后成就征服的霸业,建立起占世界人口1/4、面积比本土大近140倍的帝国。
联合王国的“联合”之路漫长却清晰。1277—1288年,英格兰征服威尔士,1536年后者被正式并入英格兰。苏格兰最初的王国始于9世纪中期,后臣服于诺曼底王朝。1328年,英格兰承认苏格兰具有独立地位。1603年,苏格兰国王继承英格兰王位,两国联合。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签约:“条约永续留存,以作为两王国完全合并的永久基础”,国家始称大不列颠王国。12世纪后期英格兰染指爱尔兰,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已完全控制,1801年,它合并爱尔兰称作“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所谓大英帝国,大致起始于1763年英法争夺北美的7年战争结束,英国保有海外全部殖民地并成就头号强国地位,1815年滑铁卢一役决定性击败拿破仑,到一战的百多年更是主导全球事务,“日不落帝国”名副其实。
帝国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英国工业革命要比克伦威尔革命意义更深远,它从1760年代至1830年代。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水晶宫举行,标志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占全球工业产值的2/5、钢铁1/2、煤炭1/3、外贸1/5强、商船吨位世界第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凭借后发优势和制度保障,英国的海上霸权与殖民拓展顺风顺水,它在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海外争霸中屡获胜绩,到维多利亚女王时期(1837—1901),英国进入历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一战之后,大英帝国国土面积达336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5%,人口的1/4。
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均为战胜国,分别有75万和32.4万人丧生(还有记载为100万和41万),更大的代价是帝国不再,它从一战结束时与美国平起平坐,到二战后沦为“跟班”角色。1946—1980的35年间,50多个国家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一位知名记者写下题为《帝国斜阳》的纪实之作,字里行间透着英国人为印度、巴勒斯坦、马来亚、伊朗、埃及、南也门、塞浦路斯、加纳、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留下至今难以摆脱的负遗产……帝国旧梦,或可从53个成员国的英联邦寻出些许。
英国历史进程是改良而非革命,与文化的重要特征渐变相一致,传统与变革相辅相成,对立的双方通过持续的斗争、妥协和不断地整合革新,最终达成共识。其现代化呈“原生自发型”特点,是其历史发展而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民族性看,“一个对财富和商业着魔的民族”,具备务实、保守、宽容的禀赋,“小店主国家”顺理成章。
英帝国虽然“只是一个退化的遗物,每年都在进一步变弱”,但英国依然强大,其经济规模(2014)位居世界第五、欧盟第二。2016年实现GDP2.619万亿美元,预期寿命81.6岁。英国三次产业占比为1%、21%、78%,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它为世界留下最好的技术或记录:超音速协和客机、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1957年世界第一座核电站、BP海上石油钻探、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通车……服务业是英经济的支柱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创意、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大金融占经济产出的13%。
英国人的性格源自土地上的农夫、四面汪洋中的水手、冒险家和士兵,雨雾多变的气候和光荣与辉煌的历史,艰苦的生活和严峻的环境使他们养成勇敢、机智、耐心、目光远大、坚忍不拔、善于自我克制的美德,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传承冷静理智的求实精神。
20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国务卿曾做出这样的判断:“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却还没找到自己的角色。”2015年卡梅伦二度拜相,美国媒体哀叹曾经辉煌300年的英国放弃强国地位:军队人数降至两个半世纪以来最低,外交部预算削减1/4,BBC关闭5个外语广播......而“在几乎所有全球问题上,英国的声音都是智慧的、积极的和前瞻性的”......“它有才华、有历史、有能力塑造国际秩序。它的内向转变是所有人的悲剧。”
失去帝国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人依然在寻找其角色,像一段经典歌词:“与其追问斜阳为何灿烂却短促,来去可曾留恋,莫若珍惜当下,让余晖相伴孤独……”
英国与欧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分离,对谁更好?
英国与欧盟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分离,这对英欧双方都是正确的选择。具体来说有三点:
1,英国脱欧后,欧盟整合的障碍会少很多。英国脱欧利于欧盟整合!
2,由于英国是协议脱欧,因此英国脱欧后,英欧双方就等于保留了“英欧自贸协定”,英欧自由贸易不受影响!
3,英国成功脱欧,为英国与北美丶亚太达成更广泛的自贸协定,扫清了很多障碍。
同时,由于“英欧自贸协定”还在,一旦英国与亚太、北美达成更广泛的自贸协定,对欧盟也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也会对欧盟与亚太丶北美达成更广泛的自贸协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时候,暂时的后退,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前进。英国脱欧,看似对欧洲整合有不小的冲击,但实际上却能让英欧双方同时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去争取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