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3.5万人冒领社保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社保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确保每一分养老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1.案件背景及处理
案件涉及3.5万人,这些人在没有实际缴纳社保的情况下,通过伪造材料、冒用他人信息等方式,骗取了养老保险待遇。对此,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追回了全部养老保险待遇,并将涉案人员移送***部门处理。
2.案例启示
本案的涉案人员主要表现为伪造材料,抱有办理人员不能识别的侥幸之心,从而达到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有部分临近退休的参保人,由于种种原因比较晚才开始缴纳社保,导致社保缴纳年限不足,从而产生了冒领社保的动机。
3.社保“代缴”“挂靠”风险
社保“代缴”“挂靠”风险多,一是找公司“代缴”“挂靠”社保,需要先支付一笔服务费;二是由于与该公司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如果出现问题,也无法保障权益,往往出现部分公司以“代缴”“挂靠”为幌子来实施诈骗行为,出具虚假缴费凭证、卷款跑路。
4.社保基金监管不力
江北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保基金事关广大群众的养老钱,必须查到位改到位。该区纪委监委以陈某某案为起点,案件查办和问题整治两手抓,深入剖析陈某某作案手法,查找出社保基金管理方面监管不力、审核不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立案查处7件13人。
5.案例分析及处理
某市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中发现,辖区某劳务公司涉嫌虚构劳动关系违规为他人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并办理退休的违法行为。经查,该劳务公司通过伪造资料为非本单位职工王某某办理参保,随后该劳务公司为王某某按照企业在职职工身份办理退休。该市人社局根据调查结果,依法撤销了王某某的退休资格。
6.不法分子冒用社保卡
以“社保卡状态异常”为由,不法分子假冒“社保工作人员”,索取参保人的身份信息,同时要求参保人缴纳手续费进行“解封”。不法分子还可能冒用他人社保卡骗取“救命钱”。
7.冒领社保养老金的处理
冒领社保养老金是违法行为,其处理办法主要包括责令退回和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用人单位、待遇享受人员或者其亲属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后应当停止发放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8.社保工作人员的耐心与关爱
好在社保工作人员小李耐心安抚:“大爷,您别着急,补办了认证手续,养老金马上就能恢复发放,之前暂停的部分也会一次性补回来。”这事儿也让张大爷想起社区大院里的王阿姨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起冒领社保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堵塞制度漏洞,确保每一分养老钱都能用在刀刃上。也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受害者。